山月季(外国小说|读书笔记——《山月记》)

2024-03-22 00:41:28

一本短篇小说集。

作者是日本的中岛敦。大部分是取材于中国的古籍记载,改编而成的小说,分别是《山月记》、《名人传》、《悟净出世》、《悟净叹异》、《牛人》、《盈虚》、《弟子》、《李陵》,而后的《夫妇》、《光·风·梦》则以南洋和英国为背景,展开故事叙述,本书最后则附有作者对《汉诗六首》的翻译。唯有《光·风·梦》草草略过,不太符合个人的阅读口味。

老实说,看前几篇时有种蛮奇怪的阅读体验,原料是本土的,再由异国作者加工,不免有种“混血”的气息。

就故事本身内容而言,个人比较喜欢《山月记》、《名人传》、《悟净出世》,这几篇有共通的特点:寓哲理于故事。

此次只说《山月记》。

《山月记》取自唐传奇,讲的是关于一个才华出众、文才甚好的知识分子李征的奇特故事。李征年少时便中了进士,在一小地方任职,因不堪忍受稗官野吏之流,埋没自己的才华,便辞官回乡潜心作诗。一次外出途中发疯追随怪声而去,从此消失于人世间。此后他失踪的地点传闻有猛虎出现,李征曾经的同僚因公务路过此地,认出了变异为虎的李征,两人促膝长谈,由此道出变成野兽的前因后果。

“偶因狂疾成殊类,灾患相仍不可逃。

今日爪牙谁敢敌,当时声迹共相高。

我为异物蓬茅下,君已乘轺气势豪。

此夕溪山对明月,不成长啸但成嗥。”

自持甚高却郁郁不得志的李征,终究因忍受不了自我内心的折磨,化身为野兽。

变为野兽的李征是否对此一无所知?

一天之中仅有几小时保持着人的思考,李征却也深知自己变成如今模样的原因,借着对友人交谈之时,自我剖析:

“方才我说,不知为何会遭此厄运,但细想起来,倒也并非茫然无绪。在我还是人的时候,尽量避免与人交往,人们也因此说我倨傲不逊,妄自尊大。人们不知道,其实是我心中某种近似于羞耻心的东西在作怪。当然,曾被誉为乡党之鬼才的我,并非没有自尊心。然而,这种自尊心,无疑是一种怯弱的自尊心。我想以诗成名,却又不进而投师访友,相与切磋琢磨。与此同时,又不屑与凡夫俗子为伍。这都是我那怯弱的自尊心和妄自尊大的羞耻心在作怪。 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于是我渐渐地脱离凡尘,疏远世人,结果便是一任愤懑与羞恨日益助长内心那怯弱的自尊心。 其实,任何人都是驯兽师,而那野兽,无非就是各人的性情而已。于我而言,这种妄自尊大的羞耻心就是野兽,就是猛虎。它毁了我自己,害苦了我的妻儿,伤害了我的友人,最后,又如此这般,将我的外形也变成了与内心相一致的模样。如今想来,我自己仅有的那么一点才华也都付之东流了。 我常卖弄什么‘无所作为,则人生太长;欲有所为,则人生太短’的格言,其实我哪有什么远大的志向,无非是害怕暴露自己才华不足之卑劣的恐惧和不肯刻苦用功的无耻之怠惰而已。才华远逊于我,却凭磨砺精进而卓然成家的诗人,不知凡几。 只可惜变成老虎后的今日,我才终于明白这个道理。每念及此,我便心如刀绞,悔恨不已。到如今,我已经无法再过人的生活了,即便在脑中吟成多么出色的诗作,也无法公之于世了。”

如李征这般清醒地痛苦,彻底丧失选择权利,兽性逐渐吞噬人性,不由得引人唏嘘。看到主人公的自我解读时,我的内心深受震撼,惊讶于作者对把握特定心理的精准,让人不由得产生共鸣。我也曾经如此自命不凡却又吝啬于努力,高不成低不就。整日自我消耗,无心专研。其实也是一种逃避的方式,不忍面对冷酷的现实,就在脑海里畅想精彩无限的未来,但于改善现状并无益处。行动派的快乐在于,想得少做得多,最宝贵精力都奉给了最热爱的事业。

自从不再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成败的唯一标准后,人生的难处逐渐变得多起来,每一处的困难划在身体上的痕迹也更重了。纯粹而热烈的人通常能获得意外之喜,专注带给我们什么?是认真把握住了人生每一分钟的实在感吗?是与梦想拉近距离的喜悦吗?还是说当下、此刻的踏实与安稳。

活在世上,平安无虞已经是一种莫大的幸运,我们的眼睛常常会看向迷人又神秘的远方,每个人几乎都患有某种程度上的“远视”,没有这种看向远方的勇气,也不再需要谈论生命。如果是太长时间凝视远方,又该凭借什么东西来确证生活的真实感呢?

“去创造,不只是消费”,今年不知道第几次看见这句话,每一次都会深深地受到鼓舞。

感觉到迷茫时,千万不要让自己保持静止状态,因为一旦停下来,会被陈旧的世界勾缠住,想要再次脱身也会花费比之前更多的力气。越早开始,试错的成本会越低。

选择一个方向!行动!行动!行动!

? 《山月记》是本有内容的书,再次翻开它读得是李陵篇。作者中岛敦在这个故事里面讲到了汉朝的三个男人:不带骑兵北征的李陵,述而不作的司马迁,还有持节十九年的苏武。

李陵是谁?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有一天汉武帝说:“李陵,我大汉要出兵匈奴,你去押运粮草吧!”李陵不愿意呀!大男儿的雄心壮志,岂是押粮草可表?于是立下军令状“五千步兵以少击众”,他带着最顽强的汉军出发北征了。可能只有天知道,等着他的是十万胡兵,孤身拼杀,落入敌手,身陷囹圄的结局。也罢,他本想忍辱负重,耐心等待一个刺杀单于的良机,但是汉武帝任性又独大,他目送五千为国捐躯的死士出征,心想你们如无捷报而归,也要以死报国!等来的却是全军覆没,以及李陵被俘的消息。士可杀不可辱!一怒之下下令对李陵满门降罪。随着满门被斩杀的消息传来,李陵绝了归汉的心。十数年他取了胡妻,有了新孩儿,带了胡兵,交了新友。穿上了旃裘,改掉了中原的束发。

那个时候,司马迁跨过一并卑微的嘴脸,站出来为一个跟自己毫无交情,甚至还不太看得起自己的李陵求情。结局大家都知道了,汉武帝一挥手说“宫刑”!

? 曾知晓,司马迁这样的大儒,他时常怀有一种类似于信念一般的妄想,即每个人的身上只会发生与之相应的事件。他以为即便是身处逆境,慷慨之士,也会遭受激烈悲壮的痛苦,软弱之徒则会遭受缓慢耻辱的蹂躏。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领到的是宫刑的牌子。于是他耳不闻,口不言,放弃了现实世界中的追求,作为书中人物存活者,他那张在现实生活中不再张开的嘴,借着鲁仲连的口舌,喷出了熊熊烈火。他时而化为伍子胥,剜出自己的双眼;时而又化为蔺相如,当面怒斥秦王;时而又化为燕太子丹,为荆轲洒泪送别。而在叙述楚大夫屈原的郁愤之时,不惜笔墨,长长的引用了其投身汨罗江之际所留下的遗作《怀沙》赋。

? 除去李陵,中岛敦还写到了同样被俘的节度使苏武。苏武用一种天地不能读懂的信念,颤颤巍巍地活了十九年。十九年身在胡地心在汉,即便亲人亡散,妻子改嫁,也没有改变他那股与命运死怼的气节,正是这股气节让老朋友李陵一面对就生愧疚。苏武那与命运死怼的样子,在李陵眼里并不是滑稽可笑的,他能够若无其事的笑傲难以想象的艰难,贫苦,孤独,如果这算是偏执,那么这种偏执无疑无比悲壮和伟大的。苏武最终是回到了大汉,李陵叹道“苍天有眼”。

故事结束了,千军万马踏过品读文字的我们的灵魂,难道只是让我们去体会一番这犹如西楚霸王的情怀吗?中岛敦为何在宏篇巨著的史记里面独独写了这三个大汉男人呢?我以为他也爱这种悲壮的伟大,爱这些铁骨铮铮的汉子心里那丝毫不少的情感,爱一切力量背后的柔弱以及柔弱背后的坚强。他告诉我们去看懂英雄,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英雄不一定经天纬地,不一定要视死如归,也不一定非要名垂青史。英雄也可以如同不是君王却拥有本纪的项羽,也可以是降了匈奴的李陵,也可以是书写英雄故事的司马迁,当然更可以是一片丹心的苏武…他们本就是一个个不同的人,各安本位罢了。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